道壇法器

木魚

「木魚」亦稱木鼓,為佛、道兩教通用之木製或竹製敲擊樂器。其形狀有圓狀魚形,亦有挺直魚形者。

圓狀魚形木魚,形如圓球,球心中空;挺直魚形木魚,一樣是中空,形狀猶如一隻嘴巴開開的魚。兩種形狀之木魚的用法,均是配合木槌敲打,以產生聲響。

佛教使用木魚作為誦經時標示節拍之器具,乃相傳魚晝夜不合眼,故於儀式中擊之,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。道教亦取其義。

帝鐘

「帝鐘」為道士常用法器,多為銅質,形狀像鐘,但比鐘小;也像鈴,但比鈴大。有柄,方便手持,鈴內有撞錘,搖動鐘柄可使撞錘撞擊鐘壁而發出聲響。

帝鐘多為三山造型,象徵道教最高神靈——三清道祖。禪和派所用的帝鐘,在三山造型下還有一個圓圈,與三山造型合併,象徵「一炁化三清」。

帝鐘的聲響具有驅邪擊祟、請神、引魂的功效。

喀喳

「喀」即為大鈔、大鈸,為銅製之器。
由兩片邊緣扁平而中央有半球狀隆起的圓型銅片組成,正中有孔,
可穿繫帶以方便把持,互擊而發聲。
「喳」與「喀」造型基本上相似,但「喳」中央的隆起部分像小車輪餅,
中間不穿孔。禪和派經常使用「喀喳」敲擊名為「十八板」的節奏,象徵太乙救苦天尊九頭獅降臨壇場。「喀喳」的敲擊聲亦代表九頭獅的吼叫聲,
相傳可以振開地獄門,救拔眾生。

「鋏」或稱「鈔」、「小鈸」,多為銅製之器。由兩片邊緣扁平而中央隆起的圓型銅片組成,正中有孔,可穿繫帶以方便把持,互擊而發聲。道教齋醮儀式當中,常用於讚曲之伴奏或調制節拍。

禪和派將「鈔」稱為「鋏」,由職司「伺懺」的道士拿取、操作,所演奏的節拍是道樂中的「下板」部分。




道教對於磬的使用,適用於齋儀之中,作為引領跪拜之用。而其形式,應是承襲過去古代玉石之磬相。

「錚」或稱「單音」,屬音樂性法器,為金屬製敲擊樂器,
形似倒掛銅鐘,下有長柄,以利手持,乃是用以調整節拍之器。 台灣的禪和派稱之為「錚」,靈寶派及正一派則稱之為「單音」。在禪和派的壇場儀式當中,此法器用於「上板」,由職司「表白」一職之道士拿取使用。




引磬後來延伸出一種大小如同桃子的形式,底下綁有竹枝或木桿,以小鐵鎚敲擊使用,亦稱為引磬。

現今台灣一般宮廟、佛寺、道壇所使用之磬,大多為佛教在中土所發明的缽型圓磬與引磬兩種為主。

使用場合以齋醮法會與日常課誦較為常見。





司鼓者即為頭手,故又稱「頭手鼓」。

板鼓為單面蒙皮,鼓框以堅實木料製成,聲音較高。
演奏時,將鼓空懸於繫有繩子的架子上,並以兩根實心細鼓棒敲擊。
樂團成員會根據頭手的手勢、鼓棒的方向,或聽見頭手「喊介」,來判斷應配合打出哪個「介頭」。





由硬木製成的長方形中空器物,側邊開有一道縫,聲音較低,音色略似青蛙。

其有兩種使用形式:一為放置於架上敲擊,另一則為手持搖晃敲擊發聲者,稱為「搖板」。


音高介於扁鼓與板鼓之間,因聲音聽起來像「通、通、通」,故稱為「通鼓」。

在「下戰鼓」時,特別需要通鼓來營造氣氛。


聲音較為低沉,功能與通鼓相同,也常用於下戰鼓之場合。

北管所使用的鼓,依音高區分,聲音最高者為板鼓,其次為通鼓,最低音者為扁鼓。


此器以黃銅製成,主要用於執行手鼓「下鼓介」的指令。在鑼鼓詩中,對應的聲音字為「框」,故俗稱為「框」。







聲音較為低沉,功能與通鼓相似,也常於下戰鼓時使用,能有效營造氣氛。

在北管所使用的各類鼓中,音高依序為:板鼓最高,其次為通鼓,最低音者為扁鼓。





大鈔、小鈔雖型式上仍有大小之別,但實際使用,多買同樣大小的鈔,只是演奏時打不同的節奏。





北管樂中,以嗩吶為「二號吹」,負責呈現「牌子」(即曲牌)的主旋律,是樂團中的核心旋律聲部。





-


又稱鋼舌鼓,為中國魯儒樂器的民族器樂之一。
此樂器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西周的編鐘,
是集哲學、宗教、文化、藝術於一體,融合現代工藝技術、
聲音理論與創新設計所成的現代化樂器。
空靈鼓既融入磬、古琴、古箏等古典樂器的婉轉靈秀,
也結合當代流行樂器如 hangdrum 的強力穿透音色。廣泛用於宗教佛學、禪茶養生、瑜伽冥想與身心療癒。
不僅可抒發情志、陶冶情操,更有助於療癒身心、提升靈性,幫助人們發覺自性之美。